(023)68692337
一個電話 ? 貼心服務
我院應用無創顱內壓監測儀(重慶海威康醫療儀器有限公司生產)對顱內高壓的患者進行測試,經比較分析認為,無創顱內壓監測方法具有較準確的測定顱內壓及其變化趨勢的效果。
1 對象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自2003年10月至2005年7月,對39例可疑顱內壓增高患者進行有創和無創顱內壓測定,其中男性24例,女性15例,平均年齡44歲(14~73歲)。排除可能影響視覺誘發電位的影響因素。膠質瘤15例,腦積水11例,腦出血11例,顱高壓原因待查2例。進行腦室穿刺顱內壓監測患者15例,無創顱內壓測定后腰穿測顱內壓24例,39例患者共進行無創顱內壓測定45例次。
1.2 方法
?、贌o創顱內壓檢測按NIP-200無創顱內壓監測儀使用說明書要求操作,各電極阻抗要低于50kΩ。光刺激信號采用35次頻閃,發光亮度為20000cd/㎡。②有創顱內壓檢測:腦室置入導管能監測儀測定壓力和腰椎穿刺壓力表測壓兩種方式。統計分析,差異顯著性檢驗采用配對t檢驗,直線相關分析。
2 結果
fVEPs波形識別:NIP-200型無創顱內壓監測儀采用多次重復光刺激后采集的誘發電位信號,正常人fVEPs波形,基線上為負波。III波是較早出現的大波峰,波形較穩定,當顱內壓極高或某些病理情況下可變為寬大的雙峰波,NIP-200無創顱內壓監測儀以III波(正常人的III波平均潛伏期為126ms,故也有文獻命名為N126波[1])潛伏期的延遲時間為指標,測算顱內壓值。45例次fVEPs檢測的顱內壓值(320.1556±119.1620)mmH2O與有創顱內壓值(309.1556±97.1947)mmH2O比較,t=1.72,P>0.05。無創顱內壓值與有創顱內壓值顯著相關(r=0.94),平均相對誤差£=3.4%。
III波波幅改變與顱內壓無相關性。
3 討論
顱內壓監測是判定顱腦疾病病情變化的重要措施。以往顱內壓測定分為有創與無創顱內壓監測兩類:前者具有“金標準”的特征,同時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但創傷等限制了應用[2]。后者在一定程度上為估計性。
研究表明,fVEPs反映從視網膜到枕葉皮層視通路的功能完整性,當顱內壓升高時,由于神經元及其纖維缺血缺氧、代謝障礙、腦脊液PH值下降、乳酸濃度增高等,神經傳導發生阻滯。fVEPs波峰潛伏期延長與顱內壓值成正比,其變化趨勢與顱內壓變化呈正相關。Desch[3]通過對4~18歲腦積水患者的fVEPs研究發現,N2波的變化早于臨床癥狀的出現。Liasis等[4]發現,先天性狹顱癥顱內高壓視覺誘發電位潛伏期延遲隨顱骨減壓術而改善,證明視覺誘發電位變化在時相上與顱內壓變化具有高度一致性。本研究結果表明,fVEPs檢測的顱內壓值與有創顱內壓值顯著相關,平均相對誤差為3.4%,具有極高的一致性,fVEPs可分別檢測兩側誘發電位傳導,此特點是有創顱內壓監測所不具備的[5]。
無創顱內壓監測要排除非顱高壓變化而引起的視覺電信號傳導受影響的因素。因此臨床醫生應對測定對象全面了解,仔細甄別與判定測定值。
關鍵詞:顱內壓;視覺誘發電位;非侵襲
中圖法分類號:R741.04 文獻標識碼:B
參考文獻:
[1]王磊,鄭履平,周冀英,等。閃光視覺誘發電位N3波的生理影響因素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04,20(9):1018-1020。
[2]MARTINEZ-MANAS R M,SANTAMARTA D,DE-CAMPOS J M,et al.Camino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prospective study of accuracy and complications[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69(1):82-86.
[3]DESCH L W.Longitudinal stability of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hydrocephalus[J].Dev Med Child Neurol,2001,43(2):113-117.
[4]LIASIS A,THOMPSON D A,HAYWARD R,et al.Sustained rai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 implicated only by pattern revers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 after cranial vault expansion surgery[J].Pediatr Neurosurg,2003,39(2):75-80.
[5]ZHONG J,DUJOVNYM,PARK HK,et al.Advances in ICPmonitoring techniques[J].Neurol Res,2003,25(4):339-350.